對于氣調保鮮包裝機的研究,最早可以追溯到1821年德國生物學家Berard發現水果蔬菜在低氧水平時能減少代謝作用開始。但直到進入20世紀后人們才真正開始氣調的深入研究。60年代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Stanley Burg提出減壓貯藏的概念,在隨后的70年代上掀起了減壓貯藏的研究熱潮。但由于大型減壓容器的制造要求極高,無法降低造價。此項技術無法實現工業化,一直停留于實驗室階段。
近20年來,CA貯藏由于成本相對較低,貯藏效果明顯好于冷藏而獲得了推廣,成為當前國內外氣調貯藏的主流。值得一提的是,我國學者今年來在減壓氣調的研究上取得一定成果,特別是在低成本減壓容器的生產上獲得突破,使減壓貯藏得以工業化推廣成為現實。1997年我國在包頭建成了世界上*座千噸級(2000噸)減壓貯藏保鮮庫。
但是,目前我國在鮮果保藏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。據報 ,在西方發達國家,鮮果的保鮮貯藏量約占水果總產量的40%,其中用氣調冷藏庫貯藏的鮮果占總儲存量的80%。而我國在1996年鮮果儲藏量僅為水果總產量的22%,約1000萬噸,其中冷藏占50%-60%,而氣調冷藏庫貯藏的不足10萬噸。制約氣調技術在我國推廣的主要原因仍是經濟因素,建造氣調庫的經濟庫容為1000噸,此規模的CA庫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,減壓庫則更貴,需要1800萬。這對于果蔬產品價格相對低廉,經濟尚不發達的中國來說顯然還過貴,目前大規模發展氣調保鮮的時機還不成熟。
氣調保鮮技術,在國內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,結合國情進行技術開發。經過反復實踐,形成自主創新建庫技術,解決了磚結構儲庫的氣密技術關鍵,精化了技術設備配置,優化了調氣工藝。儲庫降氧采用先進的碳分子篩物理吸附方式,對儲藏的果蔬無任何負作用,完全達到綠色食品的要求,并取得了。由于建立了新的氣密結構理念,拓展了建庫思路,可新建亦可改造原有磚結構建筑為氣調庫;可增加恒溫庫和冷藏庫的氣調功能。可建成從10噸-500噸以上不同儲量的氣調保鮮庫。為推動氣調保鮮技術的普及和推廣創造了條件,為用戶拓展產業經濟發展提供支持。